彙整

Archive for the ‘女性影展’ Category

黑白幻影

2009 年 10 月 14 日 發表留言

《黑白幻影》(Illusions)

女性影展的人找了一些茱莉黛許的劇情長片,但其實當年最讓我驚艷的是她拍的一部短片《黑白幻影》(Illusions),影展的人說,因為聽到我這樣說,她們又去找了這部片,但因為是後來才找來的,所以竟然沒有列在片單上。這樣的話,那看到的觀眾不是就像中樂透,完全意料之外的賺到。

 

據說《黑白幻影》是要和《愛之頌》(Love Song)一起放。

放映時間   Oct 20 () 1030      Oct 21 () 1210        地點 新光影城

 

By the way,我會當《另類情人節》的映後QA引言人和口譯,很榮幸能替Julie Dash口譯。

放映時間    Oct 18 () 1200           Oct 20 () 1245          地點 新光影城

 

《黑白幻影》和卡薩維蒂的《陰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部片都有一名膚色很淺的非裔女性,一開始被誤認為是白人,到最後被認出是黑人的過程。卡薩維蒂的《陰影》還有很多雜七雜八的情節,譬如,非裔爵士樂手走唱生涯、無所事事的非裔青年和白黑男女感情糾葛等,但《黑白幻影》因為是短片,所以焦點就集中在racial passing這點上。

 

黑人中有很多混血兒,只要血液裡混進一滴黑人的血,種族就被稱為黑人,因此歐巴馬的媽媽雖然是白人,但他被稱為美國史上第一位非裔總統,很多黑人,其實皮膚都還蠻白的,而《黑白幻影》的女主角就是如此。

 

電影敘述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好萊塢片廠裡其實有位女性非裔中階主管,但因為她皮膚太白,大家都誤以為她是白人。她在電影裡說,“Now I am an illusion, just like the films. They see me but they can’t recognize me.”

(現在我只是幻影,就像電影一樣,他們看到我了,卻認不出我來。)

 

黛許顯然想借這個角色重新定義白人的好萊塢,搞不好裡面很多黑人,只是大家都認不出來。這位非裔主管當時負責去盯一場戲,那場戲是一場歌舞片片段,白人女主角在銀幕上又唱又跳,但實際上幕後代唱的是個黑人女性。再一次,真的,搞不好好萊塢很多黑人,只是大家都認不出來。我們現在知道的古典好萊塢,裡面搞不好超多黑人工作人員的,只是我們都認不出來而已,黛許用這部片重新定義歷史,重新定義好萊塢,在古典好萊塢中,黑人只是幻影,但誰敢說他們不存在。

 

片廠裡還有位想追女主角的軍官,但他無意中看到女主角的信,進而發現她是黑人後,軍官突然態度大轉變。這點和卡薩維蒂的《陰影》幾乎一模一樣,美國實在太多這種《誰來晚餐》式的劇情,這證明,歐巴馬的父母真是太前衛了,當黑白異族通婚在電影裡還是禁忌時,歐巴馬的父母都已經生出歐巴馬了。

 

黑人女主管和代唱黑人兩人因為種族血緣而形成一種姊妹情誼sisterhood,簡單的說,黛許的短片力道十足的勾勒出許多黑人生活面向,甚至要重新定義歷史,她可不是在無病呻吟。

 

 

卡薩維蒂在拍《陰影》時,因為題材是一個非裔家庭,還提及異族通婚,美國的有色人權促進會(NAACP)認為頗有教育意義,跟卡薩維蒂說要投資他,但卡薩維蒂堅持他的藝術非關意識形態,因此斷然拒絕有色人權促進會的贊助。巧合的是,黛許剛好拍了一部民權運動電影,裡面的主角剛好在NAACP成立之初,在那工作,想知道黑人得經過多少艱難困苦的努力,想知道NAACP是什麼機構,請來看《人權鬥士:羅莎帕克》,這是真人真事改編,電影後面還有柯林頓表揚這位羅莎帕克的片段。

 

放映時間    Oct 17() 1400     Oct 19 () 1845       地點 新光影城

 

 

 

 

 

 
分類:女性影展

LA Rebellion

2009 年 10 月 14 日 發表留言

我那年交的作業,其實是今年女性影展的導演專題茱莉戴許(Julie Dash)的《黑白幻影》和《塵埃的女兒》,這才是我要大力推薦的電影。

塵埃的女兒

放映時間 Oct 16 (五) 1900 開幕片   Oct 22(四) 1910 在新光影城

 

 

【洛城反叛運動】(LA Rebellion)

 

沒想到超冷門的John Cassavetes都有人看,那我決定來寫清楚一點。

讓我認識Cassavetes的那堂課叫「美國獨立製片」,雖然也有賈木許(Jim Jarmush)這種名人,但其他多半是些很悶很悶的片,也可能我這個人實在沒什麼藝術眼光,總之,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Jon JostMark Rappaport等人的電影來看,假如你們找得到的話。有些電影就是冷門到沒有錄影帶、DVD,也無法download。屌吧!

Cassavetes和那些悶片比起來還不算太悶,Ray Carney教授在罵好萊塢片時,雖然引起部份美國同學的不滿,但我對此沒多大意見,我覺得你們美國人要怎麼吵是你們家的事,有需要為美國文化爭辯的面紅耳赤嗎?美國到底有沒有文化都還沒定論呢!不過,教授接著強調,Cassavetes的電影不是在傳道,他反對為任何意識形態背書,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家。我覺得這點根本在鬼扯。

你的國籍、膚色、性別和性向等先天條件,很根本的決定了你是誰,藝術是要表達自我吧,而自我怎可能脫離這些?除了當你是白人、男性和異性戀者時,譬如John CassavetesRay Carney教授,教授對自己天生被賦予的權力根本毫無感覺,所以他才覺得他以及被他認可的藝術家能跳出這些框框,或者這些框框很無聊。

衝著教授強調的藝術非關意識形態,我的期中和期末作業全都故意和教授作對,因為那時在另一堂課剛好認識了LA Rebellion,因此交的作業全是這批非裔導演。沒想到今年在台灣,竟再次看到這些片。我當年的作業就是茱莉戴許(Julie Dash),今年女性影展的焦點導演專題。

 

電影史小語 非裔電影運動【洛城反叛運動】(LA Rebellion)

先貼英文版,因為很多人名和電影名都沒人翻過,台灣也看不到這些片,所以寫成中文也沒什麼意義,因此先讓大家看英文。

 

African American Cinema

THE L.A. REBELLION

Armed with a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film history now infused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ird Cinema movement and exposure to revolutionary films from Latin America and Africa, these filmmakers took advantage of their "outsider" positioning, reinvigorating the push for a politically driven cinema, in a movement that became known as the "L.A. Rebellion." The first group of graduat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 included Billy Woodberry, best known for Bless Their Little Hearts (1983), and Larry Clark, director of Passing Through (1977). The two most noted, Charles Burnett (b. 1944) and Haile Gerima (b. 1946), became leaders of the contemporary African American independent cinema movement. When not writing and directing, Burnett often supports the work of other progressive filmmakers, among them the New York–based Julie Dash (b. 1952), and Haile Gerima (from Ethiopia).

 

簡單翻譯就是,有群剛好都是UCLA畢業的非裔導演,用不同的敘事手法和觀點去描繪他們自己的土地和文化,因為非裔本來就在文化圈的外圍,他們就算想進好萊塢也很難,所以這些人天生就得從「獨立製片」開始奮戰。Cassavetes可以去拍好萊塢片,但他有自覺的選擇在體制外拍片,至於這些非裔導演,他們根本沒選擇,天生的膚色就決定他們得在好萊塢外奮鬥。這樣的奮鬥不是比天之驕子的白人更令人欽佩嗎?

 

結論是,報告故意和老師作對,沒什麼好下場。但誰管Cssavetes在那發瘋啊,我就是要寫黑人電影。 

 

 

 

 
分類:女性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