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新聞與政治 > 我們能有什麼樣的國際新聞

我們能有什麼樣的國際新聞

回應
 

我們能有什麼樣的國際新聞

 

破報這篇譯自英國衛報的二手文章大意是說,海地在七月六號發生大屠殺,聯合國部隊承認殺死五人,但是當地居民指控死亡人數超過二十人,在(西方)媒體的描繪下,聯合國部隊被當成正義之師,而被殺的人則被描繪成暴民。這篇文章企圖解釋被殺的人其實是海地流亡總統亞里斯提德的支持者,而美國和聯合國為了壓迫亞里斯提德,轉而鎮壓親亞里斯提德的民眾,其中還包括婦女和小孩!!而且最重要的是,因為這起事件發生在倫敦七七爆炸前一天,所以很快的全球媒體轉移焦點,因而忽視海地大屠殺。

 

首先文中提的第一個問題是,因為倫敦爆炸所以媒體(或全球民眾)忽視了海地屠殺,這是媒體大小眼和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權力不均的問題,應該沒啥解決之道。事實上,破報翻譯英國媒體就已是一種傳述第一世界觀點的行為,也再次印證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間果然發言權有很大落差。不過,真正讓我有疑問的是文中提的第二個問題,也就是企圖替亞里斯提德辯白,透露他在西方列強壓迫下,如何不肯屈服,但他的支持者卻因此慘遭聯合國「維安部隊」的屠殺。讀到這,我就有很大的閱讀障礙了。

 

我不否認亞里斯提德在西方媒體的描繪下,已被妖魔化,但是這到底是西方意圖醜化一個不聽話的第三世界領袖?還是這個第三世界領袖真的很不堪呢?從站在第三世界的角度,我們可以輕易指責西方諸國強加在第三世界的規範是不合理的,至少亞里斯提德訴諸民族主義的號召,似乎還能啟動一些當地人民為他效命。亞里斯提德究竟是獨裁暴君?抑或是個目前不太聽西方指揮的人民領袖?其實這兩種報導我都看過。海地很遙遠,真相是什麼我並不知道。

 

不過這篇翻譯自英國媒體的文章出現在台北街頭卻又引發另一種思考。究竟,我們得從遙遠的英國觀點去思考另一個遙遠的國度海地?還是,我們能有自己的思考。

 

其實,台灣和海地一直有密切的金援關係。中南美洲國家向來都是兩岸金援外交的競爭對象,海地目前和台灣有邦交關係,也就是我國正不斷在金援海地中。我們的金援雖然主要植基於海地是個可被購買的邦交國,以及我國政府大部分的金援都湧向海地的腐敗政權,但我樂觀的想著,應該還是有極少數的金援可以供給貧窮的海地人,勉強算是聊勝於無。外交部其實有派駐使節和救援小組在海地,而中國挖牆角的動作不斷,也不時提供海地人道救援,這類新聞也時會出現在中國媒體上。

 

換言之,本地媒體如果願意,其實是可以找到台灣與海地直接關係的報導,而非無關痛癢的找篇很讓人存疑的英國觀點。據我所知,亞里斯提德一直都在兩岸中撈取好處,他一方面收受我國的金援,一方面又不斷向中國示好。其實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對兩岸的金援關係大同小異,海地總統這樣做並非特例。如果本地媒體願意,我們其實很能從兩岸與海地的關係中看出另一種亞里斯提德的樣貌,一個貪婪的第三世界領袖。這個面貌不見得會在西方媒體中出現,但這明明才是海地對我們呈現的面貌。

 

我不懂的是,為何本地傳媒需要附身在一個英國媒體上去看世界?難道我們金援海地數千萬甚至上億美金,還無法獲得一個本土看海地的觀點嗎?答案很可悲,我們真的無法有本土觀點。首先,這個議題到底有誰關心?國際新聞本來就不受本地觀眾的注意,再加上這是發生在海地而非英國,再次驗證第三世界的弱勢和邊陲,假如沒有衛報加持,而是我國觀點,那這篇文章可能連那些深受西方殖民洗腦的知識份子都吸引不到呢。

 

 

 

 

 

分類:新聞與政治
  1. 目前沒有留言。
  1. No trackbacks yet.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