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整

Archive for the ‘電影’ Category

神速

2012 年 11 月 16 日 發表留言

今天剛看完 Laurence Anyways
因為之前在大陸雜誌看過介紹
導演Xavier Dolan
所以問大陸的雜誌編輯朋友 有沒有興趣做
男主角
結果他說 早已經做過了
中國大陸的進步會不會太神速啊

034-037电影 (2)

分類:電影

Marie Claire的訪問 2011.11月號

2011 年 11 月 28 日 發表留言

cover 001

interview 001

分類:電影

Taipei Film Festival 2010

2011 年 01 月 30 日 發表留言

jury picture

2010台北電影節

記得當時拍了幾百張照片 但後來只找到這張

Taipei Film Festival 2010

分類:電影

原版也能露面

2011 年 01 月 30 日 發表留言

clip_image002

之前幫大陸一本雜誌寫了一篇文章  這是雜誌封面

clip_image004

第一頁 主圖

clip_image006

第二頁 都是字

clip_image008

還有英文版

clip_image010

英文版的第二頁

雖然嘴上說不介意,但因為被改了不少  好像連標題都改了

我當然還是想用自己的原版,只有這種時候我才會想起有blog。

Here it is, the original!

侯導很忙

—-《戀戀風塵》25周年記

國寶級導演

我們被帶進餐廳包廂時,侯導已坐在裡面,他正低頭仔細地研究菜單,我和幾個外籍評審先進來了,但我們不知該坐,還是站,也不知該怎麼打招呼,因為侯導正低著頭,侯導看的只是菜單,但他是大導演侯孝賢耶,我們則是不知哪兒冒出來的,我們不過是台北電影節今年的評審而已,怎敢打擾他。

我今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的評審,侯導是電影節主席,電影節的工作人員慎重其事地把『與侯導吃飯』一事,當成是評審們千金難買的福利,彷彿他們給了評審這個金牌,我們理當赴湯蹈火毫無怨言,這招不止適用在臺灣人身上,用在外國人身上更有效,聽說日本導演行定勳一和侯導吃完飯,當晚立刻和他的影迷們大大炫耀了一番。

而我竟打算問這位,如今已被列為國寶級的侯孝賢導演,『請問當年《戀戀風塵》在金馬獎全軍覆沒,連提名都沒有,請問您有何感想?』侯導今年連莊當金馬獎的主席,我是要他批判金馬獎?還是要他檢討《戀戀風塵》呢?難怪採訪被打回票。

《戀戀風塵》今年推出數位修復版,七月在台北電影節首映時,有多位當年的工作人員到場相挺,照例首先說話的是侯導,他說,『現在看,發現當年的自己也沒多厲害。』正當大家以為他只是謙虛而已,他滔滔不絕地開始挑剔起當年因為沒有現場同步收音,很多細部的聲音都沒有,拍阿遠當兵那段因為當年不能去金門拍,只在象山拍,景看來不對,這次的數位版因為沒有探光調整,因此很多光都不對,再加上這是吳念真的故事,應該由吳念真來拍才對…

如今的侯導,各方邀約從沒斷過,和我們吃飯前一天他人在中國,和我們吃飯的隔天他就要去日本,說要拍《聶隱娘》多年,仍只聞樓梯響,但侯導沒閒著,他會上街頭為原住民發聲抗議,在釜山辦大師講座,現在的侯孝賢不純粹只是個電影導演,他對電影圈的大小事和他關心的社會運動都會熱血參與,還得替上海世博的台灣館拍短片,還得為國家電影政策提說法[1],總之,不是只有周杰倫才唱「牛仔很忙」,侯導也全球跑透透的忙翻了。現在的侯孝賢早就不是《戀戀風塵》時代的侯孝賢了。

沈從文的啟發

眾所周知,侯導是台灣新電影時期的總舵主,但侯孝賢其實進入電影圈甚早,當他和這批帶著滿腔西方電影理論的新電影年輕導演們混在一起時,他當時可不認識高達或小津,甚至不知道什麼叫master shot(主鏡頭),他只知道自己經常這樣拍,但可不知道英文怎麼講,侯孝賢混在這些人當中,也曾經焦慮過。朱天文懂得他的焦慮,介紹他看了【沈從文自傳】。

從湖南鄉下到北京寫作的沈從文,初識徐志摩、葉公超等「京派文人」時,不知是否也慌張過?但沈從文28歲就以直率的筆調寫出家鄉的人與事,沈從文不用變成京派文人,他記憶中那些湖南鄉里的野趣奇事就是他的特色。侯導看完【沈從文自傳】後,受到很大的啟發,他決定用這種「有點俯視的眼睛在看著這個世界」[2],來拍被視為他本人第一部發生質變的電影《風櫃來的人》。[3]

2001年時,侯導的公司發行了一套附有四片DVD的【青春叛逃事件簿】,內容集合了《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和《戀戀風塵》,當時侯孝賢已經因為《悲情城市》拿過威尼斯金獅獎,但他沒把讚譽有加、獲獎無數的《悲情城市》或他自己鍾愛的《南國再見,南國》或深受歐美喜愛的《海上花》拿出來做專輯,反而挑了這四部關於童年與青春的電影。

站在樹上偷看

唐諾在這套專輯中寫著,他們請侯孝賢細說一次他自己的電影時,侯導想了一下,直接講起小時候偷摘別人家芒果的事…侯孝賢說他『貪心又膽子大』,別的小孩摘了就跑,他則採取「現場吃飽再摘回家」的戰略,因此他每回停駐在樹上的時間遂被拉長,甚至樹下來了大人乘涼下棋什麼的,他還得無限期被困枝椏綠葉間下不來。侯孝賢說,『這應該就是他電影經驗的第一次震慄。』原來如此。原來侯導這套【青春叛逃事件簿】裡集結的,正是他最早的觀影經驗,原來他曾長期站在樹上,靜靜看著底下人們的一舉一動,而他這個「小孩/旁觀者」的特質,也一直出現在電影中。[4]

當時的侯孝賢電影,常被人說很像小津安二郎,但他直到帶著《童年往事》的拷貝在法國參展時,才在阿薩亞斯女友家真正看懂小津的電影,之後侯導果然也迷上了小津,侯導曾這樣評過小津安二郎,『表面上很簡單,讓你感覺沒有很強的戲劇性,但是累積起來,底層便有個暗流,是驚濤駭浪的。』[5]其實這段話一字不刪,就能直接拿來形容,表面上什麼也沒發生,底層卻驚濤駭浪的《戀戀風塵》。

無為的經典

《戀戀風塵》原來的劇本叫《戀戀風城》,是吳念真遭逢「兵變」[6]的初戀親身經歷,而男主角的爸爸是九份礦工的家庭故事,稍後被吳念真拍成《多桑》。因此,吳念真對《戀戀風塵》有切身之痛,但他痛徹心扉的愛情故事,卻被侯孝賢拍的雲淡風輕,吳念真只好說,『畢竟,電影是導演的。』[7]

《戀戀風塵》拍的非常簡約,朱天文在【最好的時光】一書裡交代拍攝始末,劇本其實有很多旁枝末節,包括送便當那段有很多細節都被剪掉或阿雲竟寫過1095個信封交給阿遠,最後這些可以讓劇情更戲劇化或解釋更多的情節全被刪了,但侯導只說,『沒辦法,剪不進去』或『你們想想,應該是這樣才對。』[8]剪到後來就變成表面上看似什麼也沒發生,只剩下在命運捉弄下,孤單無助的阿遠,和李天祿演的阿公一直叨唸著蕃薯藤和颱風,總之,也說不上到底這裡發生啥事,只知道那些莫名所以然的情節,變成一種吸引人的特質。

吳念真的故事原本很有社會批判力道的,但最有批判力的往往最受時間的考驗,一旦物換星移,那故事轉眼間就成天寶年間的往事;但侯孝賢用緩慢移動的天光雲影和默默承受的人物,把批判內化到故事裡,你隱約覺得這群鄉下年輕人到城市討生活常常受騙和受傷,背景則有父親在礦村和人討論罷工事宜,但這些瑣碎的細節都只隱隱地露出一點點梗概,侯孝賢的批判非常隱晦,似乎沒有批判也無妨,我認為這就是《戀戀風塵》在25年後變成經典的因素之一,因為當中小村人民的情感真摯,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政治和社會批判是具有特定時空的,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人與自然的關係卻是恆常的。

台灣新電影常被視為某種型態的「革命」,首當其衝被革的正是《戀戀風塵》中,村民看的健康寫實派電影《養鴨人家》。侯導曾說,因為《養鴨人家》剛好符合《戀戀風塵》的時間,再加上他初入電影圈時曾是李行導演的場記,因此就選了這部片。至於他是否想批判健康寫實派呢?顯然我要問的問題又很強人所難了,這不是要侯導得罪人嗎?侯導想講的話很多,但他不見得想解釋他的電影。他覺得他那「無為就是有所為」的電影,已是他對這世界最好的表達,要再多說,就點破了。


[1] 【台灣電影夢 聚焦大陸海西】侯孝賢 中國時報 2010 Oct 2

[2] 【侯孝賢電影講座】卓伯棠主編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天地圖書 聯合出版 2008

[3] 侯導第一部具「新電影」意識是《兒子的大玩偶》中的第一段,但這只能算是短片,真正完全由侯導自己一人獨自完成的是劇情長片是《風櫃來的人》。

[4] 【最好的時光】 唐諾【青春叛逃事件簿】DVD合輯 2001年 三視影業出版

[5] 【侯孝賢電影講座】卓伯棠主編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天地圖書 聯合出版 2008 第65頁

[6] 台灣成年男子都要當兵二至三年,期間常因與女友分隔兩地,女方移情別戀,這種戀情因為當兵而改變的案例很多,俗稱為「兵變」。

[7] 【最好的時光】朱天文 台北 印刻出版 2008 第273頁。

[8] 【最好的時光】朱天文 台北 印刻出版 2008 第255頁 & 第270頁。

Regina Ho’s blog › Log In

分類:電影 標籤:

這則新聞是我剪的

2010 年 02 月 18 日 發表留言
 
 
艋舺 突然變成各新聞台的搶播重點  柏林記者會是我在柏林影展官網看到的  而且是他們已經講了一半以後我才發現 然後才急忙去找攝影來拍  因此鳳小岳用英文回答 還被趙又廷虧的那段 我有看到  但是 完全沒錄到  重點是拍完都快半夜12點了 無法請剪接幫我剪 只好自己硬著頭皮上場  看似很簡單的一則新聞 但本人剪接技術其差無比  還剪了好久  弄到半夜兩點多才下班
 
因為想說  不過就是柏林官網 大家都可以拍啊  因此沒打獨家  但不知為何 竟然沒人知道可以拍 隔天一大早就有友台打電話來問在哪拍的 什麼網站 到我下午去上班 還有別台打來問 要借畫面  會不會太誇張啊  因為沒把記者會台下的畫面剪進去 其實底下人很少 場面冷清  而且都是亞洲人 根本沒看到什麼老外  看來只有台灣人知道這部片  主持人還問什麼 這裏面呈現出鈕承澤對台灣政治的批判 拜託 老外到底有沒有看懂  這部電影和台灣政治關係非常薄弱 好嗎  基本上這就是一部電影 連和真實的台灣關係都很薄弱  是一部虛構的 而且看的出來是虛構的電影 
 
我從小就住在萬華 但看這部電影 卻怎麼樣都無法進入戲中的世界  因為就沒有覺得 "哇好像真的" 這種時刻啊  雖然沒混過黑道 但也知道   要混黑道也沒有像電影裡那麼容易吧
 
當初要在萬華買房子  還有朋友說  哇  那你以後就會看到黑道當街火拼  說實在的  這麼多年過去  我依然只在電視上看過黑道火拼 別以為住在萬華就能隨便看到黑道  沒這回事
 
不管如何 還是要感謝艋舺柏林記者會  我終於自己剪接了….
 
另外一部沾光的片  也讓大家看一下好了 
 

 
 其實我很反對國片這種 挾洋自重 的宣傳方式  老外根本不知道亞洲片該怎麼看 但是台灣的每部國片 卻硬要去國外喝洋墨水 才回來台灣 這種宣傳方式行之有年  直到觀眾完全放棄 這些喝洋墨水的國片後 國片業者依然故我   我們自己就會看電影 為何需要歐洲人來幫我們加蓋品管章  而且老實說 老外看得懂嗎  老外就比較有品味嗎 
 
但是這種愛國新聞似乎始終很受歡迎  就是 只要出國比賽 就是台灣之光  不只電影 舉凡 體育 音樂 下棋 神童系列  甚至揚名海外之AV女優….  
大概是因為國家 進不去聯合國  這種國家的人民  可能特別需要國際肯定這種招牌吧
假如是CNN 班艾佛列克 和 布萊德彼特 得到威尼斯影帝  他們也還是完全不理  而且布來德彼特 甚至連領獎都沒去
美國電影沒有比較好  但美國人對自己就是這樣有信心   棄歐洲獎項如敝屣  因為在歐洲得獎  根本不是美國人要看的
 
總之 國片好不好看  自己心裡有數  但是台灣之光的新聞 肯定是要繼續做下去的  因為這完全可以讓台灣人自我感覺良好
 
 
 
 
 
 
 
 
 
 
 
 
 
 
 
 
分類:電影

國片能當行銷利器嗎

2009 年 11 月 23 日 發表留言
連續參加了兩個星期的LG台灣無限影展的活動,雖然LG看似要以這個機會宣傳新推出的電視機,但是用「台灣電影」來當吸引民眾的觸媒,還真是有點太過新穎,而且不知功效如何。
 
因為台灣電影大都是小眾型影片,就算活動全程免費,但能吸引的人潮可能依舊有限。有些電影就算一張票要三百元,也還是有很多人大排長龍(譬如《2012》,我最近只要走過西門町的國賓,永遠有一堆人在排隊。)但有些電影就算是免費的(譬如國片),民眾也不見得想把他們的時間花在看台灣電影上。所以我問了主辦的廣告公司,到底這個創意發想從何而來。
 
他們說,因為LG想營造一種在地氣氛,和台灣民眾能更接近,因此想透過和台灣電影的連結,來展現LG愛台灣這個概念。
我覺得LG是誠意感人啦,畢竟這年頭哪有人會做”推動台灣電影”這種吃力又不討好的事,更何況他們還是個韓國品牌?推銷台灣電影的,除了政府有氣無力不得不做外,因為國片這個產品實在不怎麼親民,企業要靠其行銷品牌實在很難,有些時候,拍片想借場地,但商家都不太願意,因為國片常有莫名其妙的憂鬱傾向,廠商借了場地,搞不好沒宣傳到,還搞砸自己的招牌。
 
我記得多年前曾當過一場高雄電影節的跨國製片研討會的口譯,那年他們請來一個韓國製片,那位女士曾任職韓國一家大型電子企業,專門負責投資電影,根據這位南韓製片的說法,韓國企業的確有投資電影和電視劇的專業部門,他們會評估影視產品的效益而做投資,這種投資不是像台灣偶像劇的置入性行銷而已,而是從電影本身的行銷和賣點考量,可能投資案本身就能賺錢,這樣就不只行銷了品牌,公司還能因此獲利。這套方法在韓國似乎行之有年還蔚為風潮,但在台灣,今年大概只有偶像劇電影《聽說》裡面,不停出現的美津濃(Mizuno)勉強算是成功吧,其他國片怎麼看都不像行銷利器。
 
不是說國片得變成行銷工具,但探究國片的獲利基礎未免實在太低,讓想投資的廠商都不知該從何投資起,才不會砸了自己的招牌。
 
可貴的是,該日資廣告公司「台灣電通」與韓資電子公司LG竟想找出這次活動的缺失,還想繼續辦下去。雖然我也不太確定以後是否還有這種外資企業出資的台灣影展,但辦影展真的不如投資電視劇來的有效。至於台灣電影,誰知道要如何使台灣電影能更親民呢?純粹只是提供觀眾愉悅享樂的觀影情緒,這種國片還真少呢。
 
附錄
LG的免費看國片之官方網站
http://lgmovie.kingnet.com.tw/
 
 
分類:電影

LG之免費電影活動續集

2009 年 11 月 12 日 發表留言
11/7在信義誠品再看一次《帶我去遠方》,還是覺得很好看。而且注意到更多細節。
 
現場人還不少,可能因為電影是免費的吧。而且幾乎所有的人都留下來討論,感覺很妙。甚至結束後還有人留下來和我討論,真入戲。
有人問錢是誰偷的?答案是大伯自己弄錯,沒人偷。我重新講了一下電影情節後發現,原來這裡有個小機關,之前沒發現。
阿桂其實是在書店先撞見帥海巡(aka表哥的情人,阿桂的情敵)和一個男的在討論【愛情的盡頭】,因此才興沖沖的跑去找表哥。但眼見表哥依舊一副沈醉在愛中的模樣,實在氣不過,就跑掉了。
 
首先呢,這鄉下小鎮真是臥虎藏龍,海巡竟然會討論Graham Greene,還嘲笑書店,哪個天才把【愛情的盡頭】放在旅遊區啊?而【愛情的盡頭】是在顯示表哥的情人已經出軌?表哥的戀情已到盡頭嗎?
其次,阿桂本來一腔熱血,被表哥瞬間澆熄後,只好脫口說出要借錢一事,其實她應該不缺錢,因為姑姑常會偷塞錢給她。這根本就在誤導我們稍後以為是阿桂偷錢。但這部電影裡根本沒有壞人,也沒有小偷,這是在製造懸疑嗎?
 
但這邊的心理轉折其實很妙,少女發現情敵和別人在一起後,以為表哥會覺悟,但表哥執迷不悟,傷透她的心,因此表哥就成了「宇宙超級無敵大白癡」。
 
觀眾的問題教會我不少事情,他們問了片中那個中西合壁的教堂是什麼「廟」?答案那是一座教堂,在台南鹽水。我們這塊土地的人,對遠方有遙想,但其實我們是很包容其他文化的,看片中的過客,日本遊客,別的地方來的海巡,就連教堂都能中國化,而年輕人還會讀【愛情的盡頭】。我們可能不需要去遠方,因為遠方就混在我們的文化中。
 
重點是,主辦單位覺得講解很有趣,希望我11/14到台南再講一場。雖然要搭頗貴的高鐵,還得花我更多時間,但反正沒什麼機會去台南,再加上我真的還蠻喜歡《帶我去遠方》,就決定去台南啦。
台南場次為 11/14 星期六下午兩點 在台南市的誠品書店。你們如果剛好去台南或有親朋好友在台南,歡迎過來。
 
 
分類:電影

LG的免費電影續集

2009 年 11 月 12 日 發表留言
LG免費看電影 活動續集
http://lgmovie.kingnet.com.tw/
上週六(11/7),下午一點半 在信義誠品當 "帶我去遠方" 的講評人後,主辦單位覺得有講評人效果較佳,因此問我是否可去台南再幫他們講同一場。
台南遠多了,還得多花時間,但看在我真的很喜歡"帶我去遠方"的份上,以及可以順便去台南玩一下,就還是答應了,其實沒有什麼美國時間玩耍,當天來回的。
總之,大家如果剛好在台南,或有親戚朋友在台南,想看免費電影,請上 LG台灣無限影展官網登記。
台南場的 帶我去遠方,放映時間是 11/14 星期六,下午兩點,在台南的誠品書店。有興趣歡迎過來。
 
 
分類:電影

LG"台灣無限影展"免費看電影

2009 年 11 月 03 日 發表留言
LG辦了一個免費看電影的活動
 
本週末 在誠品信義店
有一個 LG辦的"台灣無限影展"活動  詳情請見官網  要看的好像要先登記 
http://lgmovie.kingnet.com.tw/
整個活動會分別在北、中、南放電影,免費觀賞。台北的是這個週末。
我會在週六(11/7),下午一點半 擔任 "帶我去遠方" 的講評人
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這部片
這是我約兩個月前  在 今年9月10號 刊在 壹周刊的影評

 
事實上,我是在今年六月底,在台北電影節時看的。在開台北電影節媒體評審獎的會議時,我有力挺一下這部片,但其他評審都不為所動,所以,我也沒辦法怎樣。他們覺得這部片太像《囧男孩》,這點我也承認。但是台灣有好多這種青少年成長電影,都從男性角度出發,我當然看過《小畢的故事》、《風櫃來的人》或《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甚至《九降風》,但,這些全都從男性觀點出發,看青少年成長,台灣鮮少有女導演拍少女成長,可能因為女導演太少了,而《帶我去遠方》拍的這麼清新動人又有韻味。假如你還沒看過的話,歡迎來看。
 
===========================================================================
 
附錄 一週刊影評   純文字版
 
女版囧男孩《帶我去遠方》
這是部《囧男孩》的女生版電影,同樣有古靈精怪的鄉下小孩,還都用梅芳演小孩的阿嬤,梅芳依舊講著非常傳神又有韻味的台式俚語,再次成為焦點,兩片的小孩主角都是素人演員,劇本同樣有創意奔放的想像力,輕鬆地把平凡無奇的小鎮生活,幻化成不為人知的異想世界。可惜的是,《囧男孩》放映在先,導致《帶我去遠方》的「驚奇」感,僅變成英雄(雌)所見略同,顯得沒那麼稀奇。
故事很單純,男女主角是對自覺是局外人的表兄妹,女孩因為是色盲,總看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這部電影也因為這個藉口,而能盡情揮灑前衛而大膽的色彩。表哥則因為是同志,而有額外的心理掙扎,但電影並未觸及小鎮裡的家庭或社會對同性戀接受度等沈重議題,純粹只停留在個人情愛層面,簡單來說,就是部青少年尋求認同以及成長與幻滅的電影。故事梢嫌單薄,但全片有種魔力,把尋常百姓打打鬧鬧的生活小情趣,營造的趣味橫生,讓這部小品電影,始終維持著吸引力。
如果我只看過《帶我去遠方》,電影本身的確清新有趣,手法也流暢自然,但太多部國片都在處理「成長」議題,又都採用同類型的清新寫實手法拍攝,看過太多部就不再新鮮。詭異的是,這些規模和格局都很神似的台灣電影竟都是輔導金電影,真不知是導演們的創意僅止於此?還是輔導金的選材太狹隘?
但我相信《帶我去遠方》是有潛力的,主角念康明思的詩,對廣大的世界充滿嚮往,好像隱隱懷抱著寬闊的視野,雖然始終沒有真的成形,希望這只是個起點,就讓我們期待未來吧。
分類:電影